[我们一起学党史]邓小平为深圳题词促开放 | |||||||
|
|||||||
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同学们知道,我们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里吗?那是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之前在广东、福建两省部分地区试办的“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这四个地方为首批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从设立经济特区到1984年,转眼4年时间过去了,经济特区办得怎么样?中央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1984年初,邓小平启程南下到特区视察。1月24日,他首先来到深圳经济特区,下午,听取了深圳市委书记梁湘的汇报。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大家发奋苦干,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深圳地标国贸大夏的建设中创出了震惊全国的三天一层楼记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听完汇报,邓小平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讲的问题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因为问题太复杂了,对有些问题要研究研究”。(《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25日上午,邓小平到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听取关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电脑设备和软件的汇报。参观深圳特区创办后最早富起来的第一个万元村——深圳渔民村,倾听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意见。26日上午,邓小平来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参观中外合资企业华益铝材厂。下午,邓小平离开深圳到珠海考察。在珠海,邓小平会见了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等人,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看来路子走对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6页)。他参观了正在兴建中的九州港、直升机机场、石景山旅游中心等,说珠海发展旅游的条件比深圳好。29日离开珠海回广州前,邓小平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 邓小平为珠海经济特区题词的消息传到深圳,深圳人感到非常不安,老人家在深圳考察两天半,一言不发就走了,是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他们迫切想听到邓小平的评价,于是专门派人去广州见邓小平。邓小平很理解深圳人的心思,2月1日早上散步回来,他欣然提笔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题写落款时间时,邓小平特意写下了“一月二十六日”,也就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邓小平一直把深圳装在心里呀! 邓小平的题词肯定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解开了人们的思想顾虑,更让深圳人倍受鼓舞,对外开放的劲头儿更足了。 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等地回京后,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了他对经济特区新的认识。他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肯定,使对外开放迎来了新机遇。 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由点到线,之后又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简介:齐爱兰,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女,汉族,1957年11月出生,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97年6月),1977年10工作, 2017年11月退休。现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离退休党委第11党支部书记。)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