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党史]李大钊烈士就义与身后事
发布日期:2021-06-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关工委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农业大学关工委“同心铸魂工作室”组织学校部分离退休老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推出“我们一起学党史”系列,通过讲党史故事以及老同志的亲身经历,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党的百年峥嵘岁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跟党走。

    在整理撰写党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张从教授退休前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环境科学领域的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老师不仅科研成果丰硕,且涉猎广泛,文学历史皆有涉及,尤其喜欢党史。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张老师为我们深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和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谈到为什么要讲这两则故事,张老师动情地说,这两位都是我非常敬仰、敬服的人,李大钊是我的同乡前辈,南仁东则与我同龄。在迎接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学习党史,更让我深入地了解了李大钊的思想与品格,为家乡有这样杰出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感到骄傲与自豪,也为烈士牺牲的身后事感慨万千,所以我要把我知道的李大钊烈士就义与身后事告诉大家,让我们继承先辈遗志,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南仁东是我的同龄人,我们的早年经历基本相仿,他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正在北大读书。我敬佩南仁东一心为国、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他历尽千辛万苦,拼尽全力,为国家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杰出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壮烈牺牲,至今已经94年了。回顾李大钊烈士就义与身后事,不禁令我们心潮翻涌,感慨万千。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在帝国主义默许和支持下,指挥京师警察厅出动300多名军警闯入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军营内,抓捕了李大钊及其家人,同时被捕的共60余人。

李大钊被捕之后,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了党的机密,并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狱中自述》。

1927年4月28日,特别军事法庭以所谓的“妄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实犯刑律之内乱罪及陆军刑事条例之叛乱罪”判处李大钊死刑,并立即执行。

当日下午2时,李大钊等20人被押往司法部街后面的刑场执行死刑。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台,他步履从容,神色自若。当指挥行刑官询问李大钊对家属有何遗嘱时,李大钊镇定地说:“我是崇信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为主义而死,分也,何函为?”说完,他将头伸进了绞环,高呼“为主义而牺牲”,从容就义。

李大钊牺牲后,其尸骨被反动警方用一口薄皮棺材装殓后,暂时寄放在宣武门外北头路西土地庙下斜街长椿寺内,并由警察看守。

当时,李大钊的大儿子葆华为躲避追捕藏身,女儿星华仅15岁,次女炎华7岁,次子光华只有4岁,小儿子欣华只有几个月大。

得知李大钊遇害的消息,李大钊许多生前好友一面赶往家中看望赵纫兰和孩子们,一面去长椿寺内悼念李大钊。

看到盛殓李大钊遗体的棺柩菲薄不堪,大家在征求了赵纫兰的意见后,决定在领回李大钊遗体时为他换棺。

李大钊平时的薪水大都支持了革命工作,他牺牲后家里仅余一块大洋,生活极为困难,已无能力购买新的棺柩。于是,梁漱溟、白眉初、李青峰、李凌斗等人决定捐款购买一副上好的棺柩重新装殓李大钊的遗体。

李凌斗找到德昌桅厂的老板伊寿山购买棺柩。作为一名商人,伊寿山平素并不关心政治,但他痛恨奉系军阀胡作非为,敬佩李大钊先生的高尚人品,因此主动将一口标价260块大洋的柏木棺材降价140块,并让柜上的师傅用20斤松香和桐油熬制好以后,把棺材里面仔仔细细地刷了一遍。然后,又把棺材外部用红土子(一种红色颜料,一般用来绘画)涂了一遍。风干之后,又用十几斤黑生大漆前后刷了五道漆。这使棺材的防腐防潮功能大大提高。棺材后来在浙寺存放六年,入土后又埋了50年仍然完好无损,与此有直接关系。

1927年5月1日,伊寿山带着16名工人抬着棺柩来到长椿寺内,小心翼翼地把李大钊的遗体装殓入新的棺柩中,又用油漆封上棺口,抬到妙光阁街浙寺南院暂时寄放。5月11日,赵纫兰和孩子们在李青峰的护送下,到火车站乘车离开北京,回到老家乐亭县大黑坨村。

当时,李大钊的棺柩是暂时寄放在浙寺内的,但没想到,由于当局的迫害,加上时局混乱、变化无常,在浙寺一放就是六年之久。

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当时在北京上学的李星华,对远在大黑坨村的母亲极不放心,于当年3月将母亲接到北京避难。

回到北京的赵纫兰触景生情,又想起了李大钊的棺柩至今仍然停放在浙寺,亡者难以入土,这让赵纫兰寝食不安。

于是,赵纫兰带着孩子们找到周作人、沈尹默、蒋梦麟、胡适等李大钊生前同仁请求帮助,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慨然允诺对李大钊的遗骨进行公祭公葬。

1933年4月10日,由蒋梦麟带头,北大的周作人、胡适、傅斯年、沈尹默、钱玄同等共13人联合向社会发起募捐和公葬活动。

除了北大同仁,许多外地人士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虽然很多人和李大钊政见不合,甚至有论战,但都为李大钊的人格风范所折服,因此都慷慨捐赠,希望李大钊遗骨早日入土为安。经统计,捐款人数达94人,捐款额2300多元。

有了捐款之后,由蒋梦麟出面在万安公墓为李大钊选好了墓地,刘半农为李大钊撰写了碑文。

1933年4月22日,李大钊公祭仪式在浙寺举行。

许多李大钊生前好友,甚至包括一些国民政府的官员都送来了花圈、挽联,并进行了祭奠。一些社会团体也敬献了花圈和挽联。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东北、华北,北平广大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斗争,遭到残酷镇压,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北平的黑暗统治,也使北方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得知李大钊公祭公葬的消息后,决定把葬礼同时搞成一场群众悼念烈士、反抗反动当局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并决定这场运动由河北革命互济会出面组织。

河北革命互济会成立了公葬李大钊筹备小组,对葬礼各个环节进行了周密安排。

4月23日早上,陆陆续续有700余人赶到浙寺参加公葬活动。

8时许,葬礼开始。奏完哀乐后,宣读了由河北革命互济会起草的祭文《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

祭文读罢,大家唱起了《国际歌》,气氛悲壮肃穆。9时半起灵,数百名群众的送葬队伍出发了。

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队伍,有群众团体为李大钊路祭送行,送葬活动成为一场轰动北平的群众控诉当局镇压抗日人士的游行示威运动。

队伍走到西四牌楼时,国民党宪兵、军警堵住去路,用刀枪和高压水龙头驱散群众,并抓走了数十人,一些人受伤。一番冲突之后,大家重新集合起来,护送灵柩再次出发,黄昏时分到达万安公墓。

正在准备下葬时,忽然一辆骡车疾驰而来。只见车上放着一块用棉衣和花圈覆盖的墓碑,上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大字,碑顶部正中还刻有五星,星内刻有镰刀铁锤——这块碑是中共北平地下党以河北革命互济会的名义为李大钊特制的。

但由于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下,此碑未能公开立于李大钊墓前,而是随着李大钊棺柩一同埋到地下。

就这样,李大钊在牺牲六年后,终于入土为安了。

一个多月后,心力交瘁的赵纫兰于协和医院去世。北大同仁再次出面,将其安葬于万安公墓李大钊的墓侧。

李大钊的孩子们在他的影响和精神鼓舞下,都先后参加了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82年,为了更好地纪念李大钊烈士,学习李大钊精神,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陵园选址在北京万安公墓中央,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坐西朝东。牌楼式的园门,上悬挂李大钊烈士陵园匾额。对着园门是李大钊汉白玉立式雕像,雕像背后是李大钊烈士及夫人赵纫兰墓地。墓后竖有一块花岗岩石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的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题写的是由中共中央撰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

1983年10月29日,在李大钊诞辰94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以后,前来祭奠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作者 张从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